搭载了M1Max的16英寸MacBook
2023/1/18 来源:不详来源:IT之家
本文约字,阅读时间15分钟,文末提供新款MacBookPro原生壁纸与隐藏刘海的快捷指令。
写在前面
各位IT之家的朋友,大家好。自M1芯片发布以来,有关苹果将制造一块更强的芯片以用于高端Mac产品线的报料屡见不鲜。终于,苹果在上周一口气发布了M1Pro、M1Max两块芯片,并于本周正式开售。我幸运地在首发日收到了心仪已久的MacBookPro,并将其作为主力机使用至今。全新的Mac有太多值得称赞的地方,但也不至于到“完美”。
过度吹捧M1芯片并把在PC领域积淀良久的Intel、AMD甚至Nvidia贬得一文不值的论调,自上周起就在各大社交平台扎堆出现。我相信,真正用过MacBook的人是不会理直气壮地说出这些话的,除非他动机不纯。
层层争议下,新款MacBookPro毋庸置疑是该产品线历史上最强悍的机型,但它是一台合格的笔记本电脑吗?似乎没有测评解答了这个最简单的问题,而这便是本文的目标:不是视频工作者,不是重度游戏玩家,也不是每天抱着单片机的工科大神,我和绝大多数均衡使用电脑的用户,到底值不值得为MacBook支付上万元,希望本文能提供一个参考。
外观:升级与退步并存,但瑕不掩瑜
在苹果开始自研芯片前,MacBook 的卖点就是其精致的工业设计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是一个对电脑外观与做工没有高要求的人,MacBook的溢价对你而言就不划算了。
采用了新设计的MacBookPro依然延续着苹果的先进工艺。摆弄MacBook时,你不会感受到零件间轻微错位产生的廉价感,因为它的机身乃至屏幕均由一块完整的铝板切削而成,即UniBody一体成型工艺。
▲平整的金属配以激光雕刻的Logo。
▲牢固的转轴将屏幕悬停于空中。
▲一体化的机身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光泽。
除了做工,MacBook的许多细节设计也保留在了新款机型上。这些细节不是笔记本电脑的必需功能,但总是能让用户眼前一亮,以至于逐渐成了“高端笔电”的专属特性。
▲屏幕单手开合,这考验着电脑的重量分配。
▲硕大的触控板,配合macOS特有的力度感应与加速度曲线,它可以取代外接鼠标。
▲集成了TouchID的开机键,金属饰环让这枚按钮有了HomeButton的质感。
新MacBookPro在传统优势项目上的表现令人满意,而它也为用户带来几个全新设计。这些设计尚未经过时间的考验,是好是坏无法评价。不过,其中几处细节确实提升了新MacBook的美感。
▲机身底部的刻字,虽然用户正常使用时无法看到,但这与苹果在芯片表面印上Logo的做法类似,它体现着苹果对细节的严苛要求。
▲阳极氧化染色的键盘框架,它极大提升了银色机型上键帽与机身的一体性。
▲极窄的屏幕边框,3.5mm的宽度已经与算上边框的iPhone相差无几, 称得上笔电领域的全面屏。
说完加分项,接下来是减分项。首当其冲的就是屏幕顶部的刘海。一些测评者会从“macOS的顶部菜单栏正好能放下刘海”“刘海两侧的屏幕是苹果送你的”等理由为刘海开脱,但在我看来,这完全是苹果拿来恶心用户的。
如果苹果觉得刘海很漂亮,甚至应该成为苹果产品的标志性设计,那为什么在默认壁纸下,刘海那块的颜色是深色?浅色不是更能体现刘海的存在吗?此外,当窗口进入全屏模式后,菜单栏直接成黑色了,用户想点亮都不行。可见苹果的设计师们知道刘海是美还是丑。
▲苹果在刻意隐藏刘海的存在。
如果刘海只在审美层面给用户造成困扰,那倒还好,毕竟iPhone的刘海最终也被市场接受。但如果刘海影响了软件的UI,那只能一票否决。苹果做了一些处理,但远不完美。
从刘海左侧插入的UI,即软件的菜单栏,会直接跳过刘海而不会造成遮挡;但从刘海右侧插入的UI,即应用的小图标,会被刘海吃掉进而无法交互。我目前的解决方案:使用Bartender等可以隐藏小图标的插件减少图标的数量。
▲如果没有刘海,那苹果送我的面积不就更多了吗?
移动鼠标至刘海处,鼠标可以进入刘海内,进而不可见。这虽然不影响鼠标的使用,但用户的操作感会十分怪异:刘海仿佛一个黑洞,把鼠标给吸进去了。不过,如果你按住触控板再移动鼠标,刘海区域则不再能进入。鼠标会被刘海的下沿挡住,或直接从左侧传送至右侧。不知苹果的用意是什么。
▲明明在工业设计上死扣细节,怎么在刘海这儿就自暴自弃了?
为了避免刘海对软件UI的遮挡,苹果还新增了一种显示模式:全屏时,缩小窗口的显示面积,进而避开刘海。但如此调整后,这块超窄边框的屏幕仿佛倒退了5年。
▲此模式可在App的“简介”标签中勾选并启用。
聊完刘海,新MacBookPro的厚度是个不可不谈的话题。的确,从 厚度上看,新款设备对比前代变化很小,甚至变薄了,但这与用户的视觉感受大相径庭。
导致新MacBook看起来很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:增高的脚垫,以及不复存在的楔形设计。前者是为了更好的空气流动,后者是为了更大的内部空间,还算有些用。我本以为苹果使用功耗极低的M1系列芯片是为了让Air的机身可装下Pro的性能,现在看来,苹果是想把Air和Pro两条产品线从模具上就彻底区分开。
以上便是所有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新款MacBookPro的外观特点。尽管它有刘海这个巨大的槽点,我依然喜欢这次的新设计。我的上台MacBook使用着17年的模具,它踩遍了蝶式键盘、大黑边、TouchBar等大坑,因此这次的新MacBook于我而言是全方位的升级,刘海的存在显得微不足道。况且,如果我在未来受不了刘海,它也能被简单地隐藏起来。
▲隐藏刘海的方法见文末。
硬件:无可挑剔的 视听体验
对于我这个连拥有原彩显示的MacBook都没用过的老Mac用户,新款MacBook自然极大提升了我的用户体验。但倘若你正在使用款的MacBookPro16英寸,新款MacBook在使用上会有显著差异吗?我的答案是会。
miniLED相比旧款LCD屏幕可谓是飞跃式升级。nits,这是这块屏幕的全局 亮度,而老款以及大部分Win笔记本的 亮度只有nits。至于nits的激发亮度,这让MacBook的屏幕在消费级市场难寻敌手。
▲极亮的屏幕甚至能在键盘上留下倒影。
如果是手机,用户可以通过改变握持方向避免光线直射屏幕;对于电脑,如果你所在的环境恰好光线很强,那提高亮度是 看清屏幕内容的方法。此外,macOS搭配miniLED还能解锁图片的完整动态范围。同一张照片,miniLED与LCD有截然不同的显示效果。
▲新旧两款MacBookPro的显示效果实拍图,左侧为新,右侧为旧。
如果将这块miniLED屏幕与iPadPro比较,你会发现miniLED技术的局限性没有变:在纯黑环境下,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面会出现光晕。考虑到关灯后使用电脑的场景较少,该问题对于MacBook而言并无大碍。
令人欣喜的是,MacBookPro的miniLED对边缘亮度衰减、色偏等问题进行了修复。对比iPad,MacBook在边缘处的显示效果更加自然。更新至 版iPadOS后,iPad的屏幕相比刚发售时已有改善。
Hz的自适应刷新率为新MacBook锦上添花。尽管老款Mac在接入支持高刷的外接显示器时也有流畅的表现,原生的高刷屏让用户打开电脑即可体验焕然一新的macOS。macOS向来以动画细腻著称,这次全局动画都来到帧,观感与旧款不可同日而语。考虑到大部分Win办公本仍只有60Hz的刷新率,新MacBook的流畅度大大 了。
至于音响,旧款MacBookPro16英寸已经非常强悍,没想到新款还能更上一层楼。我明显感受到高中低三频的区分度进一步提升,有人声的音乐尤甚,仿佛歌手就在你耳边歌唱。强劲的低音也令我印象深刻。
▲配合AppleMusic的无损音源与杜比音效,新MacBookPro可以为过往的乐曲带来全新的体验。
新MacBookPro的前置摄像头与麦克风阵列同样出色。p的高清摄像头大概是这刘海 的价值了。考虑到同样采用窄边框设计的DellXPS在没有刘海的情况下只能使用p且色偏极其严重的摄像头,刘海的合理性略微提高了一点。配合macOSMonterey的人声突出模式,使用新MacBook进行视频通话时语音无比清晰。
与高性能的硬件一同而来的,是让人安心的续航表现。为了能尽早发布此文,我尚不能对新MacBookPro电池的长期表现做评价,但就这两天而言,它在待机时不耗电、重度使用时缓慢掉电的表现着实令我满意。
使用PD3.1协议的WMagSafe磁吸快充接口为MacBookPro的续航上了双重保险。除了半小时充入50%电量的速度外,我还想称赞下MagSafe充电接头的做工。与MacBook的外壳一样,此接头也使用了银色的铝 外壳,且线材为编织材质。它的吸力很强,且只有往垂直于接口的方向施力才能拔出。对比Surface松垮的磁吸充电口,MagSafe的确配得上Safe这词。
▲MagSafe接头上有一个充电状态指示灯。
综上所述,新MacBookPro无疑能带给用户与其价格匹配的 视听体验。我之所以强调“视听”,是因为这两项配置的重要性绝不亚于CPU和GPU,但它们的热度全被M1Pro/Max夺去了。无论你想用MacBook开展怎样的工作,视觉、听觉是用户得以与计算机交互的根本桥梁。我非常确信:在同价位,没有任何笔记本电脑,包括老款的MacBook,能与这块ppi高达的miniLED屏幕与六扬声器系统媲美。
系统:纵使M1Max再强,它仍是一台Mac
新MacBookPro的硬件参数十分亮眼,它甚至能和 的Win笔记本电脑一较高下,这是曾经的MacBook无法企及的事。M1Max的跑分成绩有目共睹,但我必须指出:单核左右、多核左右的CPU分数,只是比Intel、AMD移动端的 芯片高出些许,而如果12代Intel移动端芯片的跑分为真,那M1Max即将失去移动端最强CPU的称号。至于桌面端的CPU,Intel的Xeon系列与AMD的线程撕裂者都是AppleSilicone未能踏入的高性能领域。
▲常识:Intel芯片带H后缀的指“移动端”,带K后缀的指“可超频”。
至于GPU,即使是M1Max也无法接近Nvidia 显卡的性能。M1Max之所以能在视频剪辑中表现出超越RTX的性能,不是因为GPU强,而是苹果在M1Max中内置了两颗解码器。即使是Mac用户,有重度剪辑需求的人仍是少数,因此硬件解码器对用户体验的提升十分有限。至于游戏,M1Max固然有PS5级别的性能,但macOS缺少类似Win平台DX12这样的高性能游戏接口。苹果自研的Metal在视频剪辑软件中的表现还行,但在游戏中的表现一塌糊涂,对于M1Max来说甚至是累赘。
▲用M1Max打游戏,帧数连RTX都打不过。
横向对比Win阵营的笔记本电脑后,我得出结论:M1Max的CPU性能对比Intel、AMD面向移动端的产品已是 水准,但它的GPU性能对比AMD、Nvidia面向移动端的产品只是中上而已。当然,M1Max在获得峰值性能时,其功耗只有竞品的一半,这对于主要由电池供电且要兼顾便携性的笔记本电脑意义重大。不过,以上对比不妨碍M1Max让新MacBookPro与老款Mac设备拉开巨大的性能差距,而这,才是我们这些普通用户选购MacBook时最该明白的事。
M1Max确实让MacBookPro提升了一个段位,它的性能与曾经的iMacPro相当,但典型的满载功耗只有60W。注意,此处的段位始终在Mac产品线内部,而不是整个电脑市场。
历史上,PC这个品类从未包含过Mac。PC是PersonalComputer的简写,翻译成中文就是“个人电脑”。Mac自然是个人电脑的一种,但它却不是PC,原因很简单:二十世纪末,搭载macOS的Mac电脑与搭载DOS/Windows的IBM电脑在市场上激烈竞争,而PC是IBM旗下的商标。从那时起,macOS与Win就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macOS有一些独占软件,但也缺失了很多软件,这导致许多专业化的工作无法在Mac上走完全部流程。不过,MacBook未必要和macOS绑定。老款Mac支持安装Windows双系统,这能解决大部分兼容性问题;但M1Max作为一款ARM架构的芯片,双系统的方案就走不通了。幸运的是,苹果在ARM版的macOS中仍提供了虚拟机的功能。借助ParallelDesktop等软件,我在新MacBookPro上成功运行Win11。
凭借M1Max的强大算力、高速带宽,以及32G起步的统一内存,虚拟的Win11运行流畅。ParallelDesktop对M1芯片适配良好,无论是刘海区域的自动隐藏,还是Hz的动态刷新率,虚拟的Win11都能拥有。借助ParallelDesktop的融合模式,我甚至可以在macOS的环境中同时打开Win版与Mac版的Word。
限于本文篇幅,我会在文章中深度解析Win11虚拟机对于Mac用户的帮助有多大。我目前可以给出的结论是:除了对GPU性能有高要求的游戏,大部分X86软件都可被Win11流畅转译。AutoDesk3DMax、带插件的天正CAD等专业软件均表现正常。
此外,Mac用户很大一部分也同时是iPhone、iPad用户。借助苹果的连续互通技术,你可以用Mac接听电话、收发短信,也能隔空投送文件、共享剪贴板等。在智能手机无法离手的年,电脑与手机的深度联动自然是吸引人的卖点。这部分也能展开讲很久,我同样会在macOSMonterey的“通用控制”正式上线后在单独的文章中说明。我的建议很简单:MacBook更适合iPhone用户,而Win笔记本更适合安卓用户。
总结
新款MacBookPro拥有 的做工、 的屏幕、 的扬声器与麦克风,它毫无疑问对得起较高的售价;但是,纵使有了M1Max的助力,这台MacBook仍然是Mac,而不是更加通用的PC。这种局限性曾经来源于macOS,现在还得加上ARM这个全新平台。不过,Win11适配了ARM处理器是意外惊喜。macOS的Rosetta静态转译,加上Win11的动态转译,再辅以M1Max强劲的CPU性能,新款MacBookPro运行X86软件的表现是完全能满足日常使用的。即便如此,我再次强调,Mac就是Mac,对这个平台的选择不外乎下面三个情况:
如果你已经是Mac用户,那这款产品非常值得升级;
如果你是Win用户,因为看中M1Max的性能或MacBook的影音体验而想转入Mac阵营,请务必确认你所需要的软件在MacBook上能以某种方式正常运行(原生、转译、虚拟机)。你可以在评论里留言,我来进行测试;
如果你还没有买电脑,正在考虑进入哪个阵营,那我建议你购买Win笔记本。我的 台笔记本电脑便是Surface,我在充分了解自身需求与Win的短板后才转移到Mac平台。Win的通用性可以给你充足的余地找到未来的方向,这是Mac给不了你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