梗文化,好玩的再现
2023/5/2 来源:不详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早期,当时正是日本互联网上的一股“梗型文化风潮”。随着电视动画的发展,梗文化也在不断变强,从梗的原本意义(把一个单词、名字或短语缩短成一个有趣的形式)发展到将梗作为故事情节的一个元素,用来表现情绪、态度等。
最早可以发源于漫画与动漫的情节概括现今的中国互联网梗中,涵盖了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动态发布等多种形式,其中以文字和图片为主,用各类表达方式来进行描述和分享。文字梗主要以搞笑逗趣、诙谐滑稽、讥讽幽默为主,主要形成了一系列专有名词、俏皮话语、习语和夸张修辞等。图片梗则更多以表情包、矢量插图、动漫壁纸,拼图表情等形式出现,具有较为浓厚的社会背景,在各种社交圈子中比比皆是。
用表情传达情绪视频梗则开始以搞怪短视频以及gif格式的表情包为主,也在网络上大量传播,受到大家的热捧。梗也常常以问答形式出现,特别是带有答案的形式更加容易被大家记住,比如“喵老师”“考拉”等。此外,当前中国互联网梗中还出现了“抖音梗”“快手梗”,一些梗更是针对当下社会热点敏感话题所运用,如5G、股市等相关的梗。
与生活相关的如“雪糕此刻”,与软件绑定的如“泻药”,“叔叔我呀,”与社会角色有关的如“臭郭楠”,“真虾头”,与明星有关的如“哎呦,你干嘛”,“任何邪恶都将被绳之以法”等等数不胜数,大家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梗呢?
传达强调的信息,大多搞怪大家发现了吗,不论是什么梗,都是一段信息的压缩,或者说一个“压缩信息词”。
有时我们看周星驰的电影在下面发评论,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回复:
有画面了。
你为什么在评论区发语音。
文字可以概括音频。
动图可以概括事件。
所以小编认为梗是一个在圈子内部的压缩词,一旦提到,由于圈子人群共知的信息,不需要额外说明,内部人群可以立刻回忆起“梗”的背景和想要表达的重点,尽管很多时候,单从表面,“梗”是没有表现这些信息的,我们就可以立刻熟悉,生动地理解。
你们觉得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。